比例模型
A.卤代羧酸 | B.酯 | C.氨基酸 | D.醇钠 |
A.H2S分子的比例模型:![]() |
B.NH4Cl电子式:![]() |
C.苯乙醛结构简式:![]() |
D.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A.![]() HCl |
B.![]() CO2 |
C.![]() NH3 |
D.![]() CH4 |
A.苯分子![]() |
B.乙醇分子![]() |
C.甲烷分子![]() |
D.乙烯分子![]() |
A.CH3CH3 | B.CH2=CH2 | C.CH3COOH | D.CH3CH2OH |
A.![]() |
B.![]() |
C.![]() |
D.![]() |
A.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B.与稀硫酸反应 |
C.发生酯化反应 | D.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序号 | 1 | 2 | 3 | 4 |
模型 示意图 |
![]() |
![]() |
![]() |
![]() |
A.模型1对应的物质含有双键 |
B.模型2对应的物质具有漂白性 |
C.模型1对应的物质可与模型3对应的物质发生酯化反应 |
D.模型3、模型4对应的物质均具有酸性,且酸性4强于3 |
A.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
B.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
C.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
D.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
A.CO2的比例模型:![]() |
B.NH4Cl的电子式为:![]() Cl- |
C.HClO的结构式:H-O-Cl | D.14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A.![]() HCl |
B.![]() CO2 |
C.![]() NH3 |
D.![]() CH4 |
A.分子中可能含有羟基 |
B.分子中可能含有羧基 |
C.分子中可能含有氨基 |
D.该物质的化学式可能为C3H6O3 |
A.N原子的价电子轨道表示式:![]() |
B.乙烯分子![]() 的球棍模型: |
C.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
D.1-溴丙烷的结构简式:C3H7Br |
A.CH3CH3 | B.CH2=CH2 | C.CH3COOH | D.CH3CH2OH |
B12结构单元 | SF6分子 | S8分子 | HCN | |
结构模型示意图 |
![]() |
![]() |
![]() |
![]() |
备注 | 熔点1873K | / | 易溶于CS2 | / |
A.单质B其结构单元中含有30个B-B键,含20个正三角形 |
B.SF6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
C.固态硫S8是共价化合物 |
D.HCN的结构式为H-C≡N |
A.次氯酸的结构式:H-O-Cl |
B.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
C.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
D.CO2的电子式:![]() |
A.中子数为14的硅原子:1428Si |
B.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
C.聚乙烯的结构简![]() |
D.次氯酸分子的结构式:H-O-Cl |
A.甲、乙、丙属于烃,丁、戊、己属于烃的衍生物 |
B.丙和己混合后会分层,且丙在上层 |
C.甲、丙、丁、戊、己均发生取代反应 |
D.乙和水反应可生成丁,丁和戊反应可生成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