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A.常温常压下,只有一种元素的单质呈液态 |
B.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都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的 |
C.过渡元素不全是金属元素 |
D.常温常压下,气态单质的分子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 |
A.若周期表中第七周期完全排满共有32种元素 |
B.周期表中共有18个列,其中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在第14列 |
C.在氯化钠和氯化铯晶胞中阳离子的配位数分别为8和6 |
D.在二氧化碳晶胞中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周围紧邻二氧化碳分子有12个 |
A.元素周期表中查得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B.化学键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化学反应的变化 |
C.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
D.全部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
A.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
B.由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C.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定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原子核外排布相同 |
D.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
A.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
B.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
C.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
D.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
A.![]() ![]() |
B.![]() |
C.![]() ![]() |
D.![]() |
A.化合物YZ3极易溶解于水 |
B.Z与M可以形成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
C.12 g14X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为8 mol |
D.由上述四种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受热易分解 |
A.熔点:CO2>H2O2>SiO2 | B.酸性:HClO>H2SO3>H2CO3 |
C.沸点:乙烷>戊烷>丁烷 | D.热稳定性:HF>H2O>NH3 |
A.M<N<Y<X<Z | B.N<M<X<Y<Z |
C.N<M<Y<X<Z | D.X<Z<N<M<Y |
A.热稳定性:HCl>PH3>H2S | B.碱性:NaOH< Mg(OH)2<Al(OH)3 |
C.原子半径:O>S>Na | D.结合氢离子能力:CO32->HCO3->SO42- |
A.NH5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
B.NH5的熔、沸点高于NH3 |
C.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两种气体 |
D.0.1 mol NH5中含有5 mol N—H键 |
A.某钠盐溶液含甲电离出的阴离子,则该溶液显碱性,只能与酸反应 |
B.乙与氧气的摩尔质量相同,则乙一定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
C.丙中含有第二周期IV A族的元素,则丙一定是甲烷的同系物 |
D.丁和甲中各元素质量比相同,则丁中一定含有-1价的元素 |
A.X元素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 |
B.Z元素的离子半径大于W元素的离子半径 |
C.Z元素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X元素的单质反应 |
D.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晶体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 |
元素 |
相关信息 |
A |
原子核外有6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
C |
基态原子中s电子总数与p电子总数相等 |
D |
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 |
E |
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1 |
F |
基态原子的最外层p轨道有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与其它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 |
G |
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能级且能量最高的能级上有6个电子 |
H |
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中的最主要元素 |
|
A |
|
B |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