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和结晶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
A.过滤 | B.萃取 | C.蒸发 | D.蒸馏 |
A.蒸馏 | B.蒸发 | C.过滤 | D.搅拌 |
A.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
B.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倒出到另一个烧杯 |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
A.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
B.当蒸发皿盛满溶液时,用微火加热 |
C.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
D.在蒸发溶液时,为防止污染药品,一般不用玻璃棒搅拌 |
A.氯水、漂白粉、碳酸氢铵、硝酸铵都必须密封保存 |
B.实验室制蒸馏水时,应将冷却水从冷凝器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 |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上层和下层液体都可以直接从下口放出 |
D.蒸发结晶时,当出现较多晶体、剩少量溶液时,应停止加热用蒸发皿余热蒸干 |
选项 | 异常情况 | 可能原因分析 |
A | 蒸发结晶:蒸发皿破裂 | 将溶液蒸干或酒精灯灯芯碰到热的蒸发皿底部 |
B | 分液: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难以滴下 | 没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或玻璃塞上凹槽与漏斗口侧面的小孔没有对齐 |
C | 萃取:液体静置不分层 | 加入萃取剂的量较多 |
D | 蒸馏:冷凝管破裂 | 冷凝管没有通水或先加热后通水 |
A.⑤②③④① | B.①②③④⑤ | C.⑤②③①④ | D.⑤②①③④ |
A.进行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
B.进行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底部 |
C.进行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D.进行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
B.用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淀粉胶体 |
C.用稀盐酸溶液洗涤并灼烧铂丝后,再进行焰色反应 |
D.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
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 |
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
C.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
D.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
A.萃取分液操作过程中,将分液漏斗中混合液振荡后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片刻,接着打开旋塞,放出下层液体 |
B.排除碱式滴定管中尖嘴端气泡时,可以向上弯曲橡皮管,然后挤压玻璃球,放出溶液 |
C.制备摩尔盐实验中,将(NH4)2SO4饱和溶液与FeSO4饱和溶液混合后,在蒸发皿中蒸发至大量晶体析出,然后冷却、抽滤,并用蒸馏水洗去晶体表面杂质 |
D.将无水乙醇与P2O5(或Al2O3)混合后,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溶液不褪色 |
A.仅用AgNO3溶液便可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 |
B.重结晶时,溶液冷却速度越慢得到的晶体颗粒越大 |
C.乙酸与乙醇的混合液可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 |
D.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时,水洗后的酸式滴定管未经标准液润洗,则测定结果偏低 |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①③④⑤⑥ | C.②①④⑤⑥ | D.②①③④⑤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
C.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
D.加入盐酸以除去硫酸钠中的少许碳酸钠杂质 |
A.①③④⑤② | B.③①④⑤② | C.①④③⑤② | D.③④①⑤② |
A.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
B.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倒出到另一个烧杯 |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