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现象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NH4NO3溶液和HNO3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都变红色 | 它们均能电离出H+ |
B. | KI淀粉溶液中滴入氯水变蓝,再通入SO2,褪色 | SO2具有漂白性 |
C. | 鸡蛋清中加入2滴1%醋酸铅溶液后产生沉淀 | 蛋白质发生了盐析 |
D. | pH均为1的盐酸、醋酸溶液分别用蒸馏水稀释m倍、n倍后的pH相同 |
m<n
|
现象或反应
|
原理
|
|
A. | 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 | 铝的金属性不活泼,不能与氧气反应 |
B. | 硫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 |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
C. |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呈红色 |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是碱 |
D. | 铁制容器可用于盛装冷的浓硫酸 | 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 |
操作
|
可能的实验现象
|
解释
|
|
A. |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B. | 向CaSO3中加入硝酸 |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 CaSO3与硝酸反应生成SO2 |
C. | 同温同压下用pH试纸测定相同浓度的碳 酸钠和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 |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硫酸钠 溶液显中性 |
碳酸钠溶液发生了水解 |
D. | 向淀粉-KI溶液中通入Cl2 | 溶液变蓝 | Cl2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
学生甲
|
学生乙
|
|
A. |
向碳酸氢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
|
向盐酸中逐滴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
B. |
向三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三氯化铝溶液
|
C. |
向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通入Cl2
|
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再滴加KSCN溶液
|
D. |
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
|
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3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A. | 向Na2CO3稀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 溶液变浑浊 | 析出了NaHCO3 |
B. | 向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 振荡、静置 |
下层溶液显紫色 | 原溶液中有I- |
C. | Al箔插入稀HNO3中 | 无现象 | 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 成致密的氧化膜 |
D. | 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 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
溶液呈红色 | 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A. | 左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边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 | 氧化性:Al3+>Fe2+>Cu2+ |
B. | 左边棉花变为橙色,右边棉花变为蓝色 | 氧化性:Cl2>Br2>I2 |
C. |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 | 溶解性AgCl>AgBr>Ag2S |
D. |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 非金属性:Cl>C>Si |